孩子年龄不断增长
和我们的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
很多时候我们的交流总像是隔着什么
他们好像不会去理解我们的爱
也经常会变得难以教导
我们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对其中的很多问题来说,第一步都是沟通。也就是孩子愿意和你说话,说真心话,但是很多家长却无能为力。
沟 通呢,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可能在今天这短短的半个小时内,能带给大家的东西也比较有限。所以呢,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这样一个表述,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 作用,能和我们从一些别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和孩子沟通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可以尝试用什么样的办法和孩子沟通?然后,我们再去努力的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 自己家庭的沟通模式。
我们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常常会觉得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实这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他小的时候,他接触最多,最信服的就是爸爸妈妈。我们可以清晰的记得,孩子小的时候完成了一个我们的要求时,那种激动满足的表情。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听到了更多的声音,老师、同伴、网络;他们逐渐发现了父母的不足,我们不会做的题、我们的缺点、我们的错误;他们不再满足与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他们更愿意听听同龄人的观点,他们对事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这 都是很正常的,他们不再是哪个把父母奉若神明的小朋友,而逐渐长成了一个有自己判断,想要追求独立,被别人尊重的少年。但是,不巧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并没 有意识到这些,我们还是用那些小时候的办法来对待他们,还是用那些我们习惯有效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所以孩子开口说话就被评价、被指 责、被骂、被贴标签,我们的对话中充斥着说教和控制,这样的沟通方式一直在伴随着我们,这样的沟通方式把孩子推得离我们越来越远。不仅如此,在我们的爱情 和婚姻中,这样的习惯也被复制到我们的夫妻关系当中,让我们的夫妻关系也很受伤。
那么怎样可以打开孩子的语言和心灵呢?怎么才能改善或者说增进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呢?
其实,在我们进入这个主题之前,我想请大家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我们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
我们说家庭的传承,以及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其实就像轮回一样,一波一波的印刻着。
你是否会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让你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或者说留下了什么样的阴影。我们来看看我们自己是如何和父母相处的,我们的一些心理感受,以及对现在生活的一种影响。
可以给大家说几个真实的例子,这都是当我们家长去回想和父母关系的时候,说的话。
“父母从小就说我不会说话,不会聊天,结果我现在看见长辈什么的就打怵,就感到很紧张”
“从小父母就没把我当做个体,而把我当做附属品,逼迫我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打压各种他们不喜欢的。
我从小就被灌输要争强好胜,只要努力付出就可以实现,时至今日把自己逼的很累, 只能拿起,无法放下。
小时候父母的说教吧,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你以后也不可能有大出息。在一个就是小时候自己比较中性,父母就说你这样别人怎么看我们,好像我们不正常一样。 再加上自己本身就很闷,到现在都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活得很累。
大家也可以去想一想, 我们和父母之间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值得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你也要去思考一下,你为什么和父母形成这样一种关系,你是怎么形成这种和父母关系的。当你能够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跟我的孩子交流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模式。
比 如说,你回到你小的时候,你刚一开口,你的父母就开始说话了,“你这样说对或者你这样说是错的”。一开口父母就给你贴标签了,“你这样的孩子是怎样的孩 子”,一开口,你就要被比较了,“你是这样的,别人是那样的,你看看别人的孩子是怎么样的,你为什么不怎么怎么样”当孩子一开始和父母建立的这样一种关 系,他会直接深刻影响到孩子的将来。
其实,每个父母都是想跟孩子来沟通的,但是父母又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来沟通。这里面呢,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给孩子讲道理,另一个就是控制。
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相信,但是当他一开口,你就想给孩子讲道理,他一开口,你就要控制他,孩子不断的被指责、被评价、抱怨。被贴标签,然后我们的孩子就越来离父母越远,慢慢的就不讲话了。
这种沟通的方式我们从自己的家庭里带出来以后呢?我们会不自然的把他带到我们自己和孩子互动的方式中去。这样的印刻,会这样循环下去,孩子也会变成这样。
曾 经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因为童年的时候遭到了父母的抛弃,他现在有一种心理,就是所有人都不喜欢我,都想对我敬而远之,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抛弃了我。我就会和 他聊,你觉得所有人都抛弃了你,但是我们并没有抛弃你啊,那么你觉得是谁抛弃了你呢?其实我们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他是自己抛弃了自己。因为他在小的时 候,就有这样一个认识,父母抛弃了我,父母抛弃我的时候是世界抛弃了我,于是我就不再相信世界,于是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一个事情,我都觉得有可能会抛弃我, 你说到底是谁抛弃了谁呢?我抛弃了我自己,为什么这样的思想改变不了呢?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我和父母的关系没有化解。
我们可以仔细去思考一下,用一个词来总结我们和父母的感觉,有人说是冷漠,有人说是依赖,有人说是担心。
所 以,我们每个孩子都和自己的父母有一种互动的关系在里面,有的孩子体会到的是冷漠,比如说很难拥抱,那么当他长大成人以后,他就会对和别人亲密接触有些困 难。按说他应该是缺抱的,但是他是和谁较劲呢?他蛮可以去拥抱别人,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他和自己的母亲是很难去化解的。
所有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生的,如果我们不改变,如果我们不去自己寻求变化,那么就可能会把这样的方式带给孩子
所以,当我们看到我们和孩子的关系的时候,就要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当你看到孩子身上那些你最讨厌的地方的时候,你要去想,我是不是这样的人,我眼中的父母是不是这样的人,你会把这些东西都带出来。
我 们说一个人会有三次非常好的让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机会,一个是我们在我们小时候的原生家庭中,一个是我们在和我们的另一半的亲密关系相处的过程中,第三 个就是我们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当我们去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其实我们是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全部都 会显现出来。
这个问题呢?不管对70后、80后、90后、还是00后,他都是适用的。
那么,我们可能通过思考,已经意识到了这里面的一些问题,具体该怎么去和孩子沟通呢?
其实沟通的方法说出来,并不复杂,
而真正的在实际的沟通中做到,也绝不简单
沟 通之前,第一个就是基本立场。如果你想和一个人沟通,最基本的立场,就是我们得站在一个平等的高度上。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一下,如果你和一个朋友聊 天,一张嘴,就是你说的不对,你这样做有问题,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愿意和他沟通吗?如果他动辄对我们拳脚相加,我们还会把我们的心事告诉他吗?
我们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去聊天,去成为朋友,我们愿意去和那些在乎我们感受、尊重我们的意愿,接纳我们甚至和我们臭味相投的人成为朋友。
所以,不管我们的初衷是怎样的,如果想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就需要和孩子站在一个平等的关系上,让他感受到我们的爱,不是说我们做了多少事情,而是他们感受到爱,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让他们觉得我们是接纳他们的。
如 果我们告诉朋友,我们可能有一些小小的问题,比如说洁癖。如果朋友告诉我们“不需要那么干净,活着差不多就行了”或者“咦,你不会是强迫症吧,你处女座 把”或者“我告诉你有一家地方看这个效果可好了”;还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其实,我也有一点小小的洁癖,我觉得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所以,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中之一的因素就是我们更容易从和我们相似的人中体会到接纳和归属感。
当我们搞明白基本立场以后,沟通无非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听,一个是说。
听,真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叫积极倾听。通常孩子兴冲冲的给我们说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如果我们在忙,可能会心不在焉的听,不冷不热的听。这时候,孩子满腔的热情,可能瞬间就被浇灭了。
或者更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孩子满心热情的告诉你,他这次数学考试进步了20名,我们却不冷不热的丢出一句,前面还有10几个比你好的人呢,生怕孩子骄傲了。
转过头来,我们想想,如果我们辛苦一年拿到奖金回家,换来一句,才挣这么点钱,还不如在家好好看娃。
还有一种情况呢,是阿谀奉承的听,就是我们本身不走心,只是顺着他的话说,只是捡他高兴的说。有时候,这种方式可能是有效的,如果孩子在太缺接纳的情况下,即使是虚假的赞赏和理解他也不会拒绝。
但是,如果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的感觉是不对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倾听,认真的去听取孩子所表达的信息,去把我们理解的信息反馈给孩子,积极的参与到孩子的对话中去,其中不带任何批评、指责、建议、指导、抱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理解他们说的话,理解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并积极的回应
本文根据家校云课堂微信分享会整理,转载请注明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